寻找簧片乐器的始祖
簧片类的民族乐器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汉族的笙
二、苗族、侗族等的芦笙
三、彝族的巴乌
四、傣族的葫芦丝
这些乐器最早的簧片都是竹簧片,有的还是树叶做的簧片,在傣族、哈尼族的原始村寨还有5孔的葫芦丝,簧片也就是和我们羌笛一样的竹子簧片。
我们祖国有一条大江---长江,有一条大河--黄河,发源地都在唐古拉山地区,也是古羌人活动的地区,从发源地出来后分别流向不同的地区,流向不同,但最后都流归大海。
我们羌笛作为簧片类乐器的始祖,在其影响下产生了众多的民族乐器,这些乐器现在都有相当的受众,就像发源于唐古拉山的长江和黄河流经了不同的地方,养育了华夏儿女几千年一样。特别是葫芦丝由一个众人不知道的小乐器发展到现在遍布全国的学习演奏热潮,这一点值得我们思考,葫芦丝的簧片从竹簧片改进到铜簧片的历史不过几十年,葫芦丝的发音管由单管发展到现在三管不过30年。从其它簧片类乐器的发展来看也就是不断创新改革的一个过程,从现代乐理上来说其实不管汉族的笙苗族、侗族等的芦笙,彝族的巴乌,傣族的葫芦丝等的发展也是走上了依靠现代乐理的标准来制作乐器才有了现在的特色。
为了寻找我们簧片乐器的始祖,云南凤尾竹葫芦丝厂的厂长不远千里深入广大的羌族聚居地,汶茂一带(汶川大地震的中心地带)进行采风寻源。
从簧片的角度上来说要寻根就要从最早 历史记载中查找,有记载的最古老的簧片乐器就是羌笛,想要追根溯源,就要深入到羌区区探寻,从2009年徐泽华就开始研究羌笛了,在2010年5月参加完北京乐器展后有幸到汶茂等地采风,有幸得到羌族同胞们的盛情款待,也拜访了著名的羌笛技艺传人龚代仁、何克之等民间非遗产传人,并得到著名的羌笛演奏家陈海元、何王全等羌笛界资深人士的热情指导。
在茂县接受国家非遗羌笛传人何克之老师的指导
和在茂县向国家非遗羌笛传人龚代仁老师学习
何王全老师正在和徐泽华讲解羌笛的音域规范
和羌笛演奏家茂县羌族歌舞团团长陈海元老师交流
从汶茂采风以后经过3年的研究,本人对羌笛的制作也有了一些体会和建议,现在以此文章和大家分享以期能对羌笛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 羌笛的发展第一个重要的是要能实现标准化生产,一只羌笛可以有很多装饰,但无论如何装饰,其心脏都应该是一样的,至少音准要一样。
二, 众所周知羌笛演奏必须采用循环换气法,这个难度比较高,如何降低难度,这也是羌笛推广的第一步
三, 羌笛簧片裸露在外容易损坏,也不利于保养和演奏,这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四, 羌笛要扩展音域是目前大家面临的一个难点,如何克服也是大家研究的方向。
五, 羌笛要得到推广首先必须实现量产,而且价格不能高、
针对这几个问题,我大胆采用银铜簧片做羌笛的心脏,采用保护套保护簧片就圆满的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
一、 采用现在民族管乐最常见的十二平均律的校音标准,依此标准确定按孔孔位,采用银铜簧片作为羌笛的心脏,这样就可以做到每一个簧片的音准都一样,就解决了批量生产音准的问题
二、 采用伸缩铜套设计解决了循环换气必须口中衔着簧片带来的不便,也保护了簧片不被损坏,解决了方便维护的问题
三、 银铜簧片的弹性非常好,为扩展音域奠定了基础。
四、 由于簧片工艺的改进使制作簧片能标准化,实现量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作的成本。为羌笛的大量推广奠定了基础。
本人制作销售葫芦丝已经有13年的经验,若以此技术和生产销售经验移植到羌笛上面应该能为我们古老的羌笛的发展带来一点微薄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