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乐器:侗族芦笙
侗族芦笙,形制与苗族芦笙相同,一般多为六管。使用竹管细、竹节长的 芦笙竹做笙管,以松木做笙斗,外缠竹篾圈加固,外接细竹管为吹口,以经过“火炙”的响铜做簧片,笙管上端多套以用一截竹筒制作的共鸣筒(图)。侗族芦笙规格较多,大小各异,一般分为六 种不同规格,分别在六个不同的八度上。最高音芦笙,侗族称洁列,笙管最高者35厘米~40厘米、最矮者20厘米,六管六音,音列为a2、c3、d3、e3、g3、a3;高音芦笙,侗族称琉六,笙管最高者65厘米~70厘米,六管六音,音列为a1、c2、d2、e2、g2、a2;中音芦笙,侗语称根耶,笙管最高者105厘米~110厘米,四管四音,音列 为a 、c1、d1、e1;次中音芦笙,侗语称林娄,笙管最高者160厘米~170厘米,四管三音,音列为A、c、d;低音芦笙,侗族称琉伴,笙管最高者450厘米~500厘米,四管三音,音列为A1、C、D;倍低音芦笙,侗语称林秀,笙管最高者700厘米~900厘米,四管三音,音列为A2、C1、D1。全套芦笙音域A2—a3,共六个八度。其中,高音芦笙和最高 音芦笙,可用于独奏、齐奏,擅长演奏欢快活泼、婉转抒情的旋律,也可演奏技巧性较高的 华彩乐段。中音芦笙直至倍低音芦笙,只用于芦笙乐队合奏、伴奏,不单独使用。高音芦笙的音色清脆明亮;中音芦笙的音色圆润柔和;低音芦笙的音色浑厚深沉。
演奏时,与苗族芦笙方法、技巧相同,但奏者常做左右大幅度摇摆,独舞和对奏时,又会时而旋转,时而蹲跳。在音响效果上富有特色的是碎音颤奏。在湘西还流行着八音芦笙,常用于侗笛、月琴等乐器组成的小型侗族乐队,多在春节或喜庆婚礼等场合演奏。
侗族的芦笙乐队,大小不同,由高、中、低音芦笙各一支,加三支芒筒的乐队,民间称其为半套;由高、中、低音芦笙各两支,加二十六支芒筒的乐队,民间称其为整套。最大型的芦笙乐队,是由最高音到倍低音六种不同规格的同调芦笙,加入若干芒筒而成,人数可达一二百人。为使音量平衡,常用一支最高音芦笙作为领奏和指挥乐器,其它芦笙数量为:高音芦笙二支、中音芦笙三支、次中音芦笙十支、低音芦笙两支、倍低音芦笙一支,芒筒一支。也有的侗寨为得到宽厚的低音,使用三、四支甚至十余支芒筒,侗族人民多按这 个比例组成各种规模的芦笙乐队。芦笙队多在本寨鼓楼前的坪地上表演,每年正月和秋收后 也串寨做客比赛。芦笙队路过邻寨要吹《过路曲》,到了目的地就吹《应邀曲》,主队吹起 《迎客曲》,带领客人来到鼓楼旁宽敞的公坪上。主客队热烈地比赛起来,侗乡霎时成为欢乐的海洋,侗族这种古老的风俗,被嘹亮的芦笙音乐赋予了青春的活力。夜幕降临以后,燃起熊熊篝火,笙歌对答仍此落彼起,按程序,主客队要合奏三曲,表示团结友好,然后各吹三遍《比赛曲》,声音洪亮者得胜。临行前吹起《告辞曲》,盛赞主人热情好客,主人送别时则吹《送客曲》依依惜别。在侗乡各地,每年都要举行花炮会期,这是侗族的芦笙赛会活动,各寨芦笙乐队互相比赛、同时吹奏,十来支大型芦笙队相互争鸣、试比高低,音响振撼山谷,气势无比壮观,裁判在远离赛场的山上评判,优胜者获精神物质双奖。
《芦笙舞》也是侗族青年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舞时场面壮阔,有围成圆圈、换背赶老虎和鱼上滩等多种形式。
在侗族,青年们与芦笙的关系极为密切,如果男子不会吹或吹不好芦笙,就很难得到姑娘的爱情。不论侗族或苗族,女子是不吹芦笙的。